今年8月,焕然一新的亲子脱口秀文化交流观察节目《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回归深圳卫视,在延续优质IP基因的同时,新版节目也赋予受众更多新观感,赓续着这档经典综艺IP的生命力。
文 | 叶实
近年来,新中产们在亲子教育方面逐渐投入更多关切,作为时代景片的综艺节目也在内容制作中斐然向风,由此,综艺市场中亲子类节目蔚为大观。
事实上,首播于2003年的《饭没了秀》,早已地为亲子类节目后来的喷薄埋下了伏笔,这档曾长期雄踞珠三角收视冠军的节目,被视为亲子类综艺开风气之先的标杆,它对亲子综艺的叙述语态和表现手段均进行了有益探索。
然而随着媒介环境的更迭与受众趣味的嬗变,这样一档老牌电视节目如何跟上当下内容市场的节奏,也成为《饭没了秀》必须思考的命题。
今年8月,焕然一新的亲子脱口秀文化交流观察节目《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回归深圳卫视,在延续《饭没了秀》优质IP基因的同时,新版节目也赋予受众更多新观感,赓续着这档经典综艺IP的生命力。
立意升级、运营突围
经典综艺IP焕发生机
在《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首期节目中,曾经参与过《饭没了秀》录制的“魔力宝宝”们如土豆、周谷轩、黄建豪等,纷纷追忆了十多年前参加节目的情景,这些当年还是三四岁小朋友的选手,如今已经长大成人,鲜明的影像对比彰显出时间的重量。
这大概就是《饭没了秀》作为一档亲子综艺IP的价值,它记录了一代零零后儿童最宝贵的童年时光,也成为众多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陪伴,尺幅荧屏留下了珍贵的时代镜像,也沉淀了海量的受众基数。
在《饭没了秀》回归消息发布后,微博上#饭没了秀回归#话题截至目前已达1亿+,网友们纷纷自发地晒出带有饭秀回忆的旧照片、视频和亲手为饭秀作画,表达对《饭没了秀》回归的喜悦,显示了王牌IP的天然号召力。
随着一代零零后初长成,《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也力求实现全新升级。从最终效果来看,《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较好地平衡了守成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失《饭没了秀》的根脉与魂系,也有机融入了Z世代的鲜活文化元素。
从守成的角度来看,《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不仅是节目品牌的回归,也是初心的回归。与很多“泛成人化”的亲子节目不同,《饭没了秀》始终以儿童为主体,强调与孩子平等对话的姿态,在温馨活泼、妙趣横生的互动中完成对孩子的积极引导,而鬼马机灵的儿童在轻松氛围中的童言无忌,也制造了很多出其不意的效果,成为节目的欢乐之源。
《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主持人、制片人强子表示,团队一直致力于做一档有趣且有营养的亲子节目,“有趣意味着传播的广度,有营养意味着传播的深度。”可以说,“有趣且有营养”的特质在《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中也得到了很好地承继。
《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主持人、制片人强子
而从创新角度来说,在新时代应时而生的《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也切中了当下的社会脉动。在国力更强盛、文化更自信背景下成长的“10”后们,有着更加全球化的视野与跨文化交流的底气,因此,新版节目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
同时,《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在运营模式上也形成了新突破。9月10日,深圳卫视启动了“示范合伙人”招募计划,《饭没了秀》亲子产业第一批“示范合伙人”正式签约,在这次活动上《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促成了赞助商阿尔法蛋与说客英语的跨界牵手,这种全新合作实现了“1+1>2”的效果,凸显了深圳卫视的营销新生态与平台集聚效应。
强子认为,传统的节目制作仅是线性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而当下的内容生产更加扁平,围绕核心内容可以实现更多资源的重组利用、耦合协同,“此次《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运营模式上的突破,就是团队从内容制作的单一思维方式向产业化乃至生态化的整合思维方式的升级,《饭没了秀》做为深圳卫视示范合伙人布局的先头部队,也说明了团队已经在产业生态领域开疆拓土了,接下来将会是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
萌娃变身中华小使者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主打萌娃的亲子综艺虽然庞杂多元,但很多却仅停留在娱乐嬉闹中,缺少纵深开掘,甚至不少节目还沦于消费儿童的怪圈中。亲子综艺若想获得进一步升级,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
强子表示,孩子的节目在立意和表现上较成人节目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更低的容错率,项目总量也有限,而做孩子的节目其实特别要求团队积累这一细分领域的具体经验,要经得起立意的检验,耐得住孩子的测验,通得过市场的考验。
《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选择的立意支点就是中华文化传播。少年强则国强,而国家富强也为少年成长赋予了十足的文化自信,亲子综艺也理应确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对外传播的使命感,契合大国崛起的步伐。
文化传播不是自说自话的机械输出,而是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表达,因此《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选择了跨文化交流作为节目的基本框架,在全国层层海选出9位“中华小使者”,他们中有英语水平达到了说客英语LEVEL6等级的王竹宇,有深谙中华武术和古典文学“文武双全”的李烨伟,有精通花旦、老旦的“戏曲小天后”田宸子等等。
这些小使者们不仅娴熟运用英语,具备跨文化对话的能力,同时他们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魅力,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既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获得异域文化的滋养。
如在国王学校与校长的共进午餐中,小使者们与强子哥哥一起邀请校长品尝了从中国带来的茶叶,交流了传统中式茶道与纯正英式红茶的区别。在后续行程中,小使者们或体验击剑,或学习“森林课程”,或教英国小朋友烤月饼,这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有效地助推了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对话交流。
中国少年“展形象”
为未成年教育提供镜鉴
在大部分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中,通常较为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对儿童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却常常忽视,这无疑构成了孩子成长中的短板。
而《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则颇费笔墨地展现了这些中国少年在异国他乡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以说,节目不仅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展形象”,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也是一次中国儿童在国际舞台的集体亮相,让世界见证新时代中国少年的群像面貌。
有网友评价:“《饭没了秀》的价值在于培养了无数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对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在《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中得到了延续,节目组常常依照各种情境给孩子们预设不同的游戏规则,如参观国王学院时要求小朋友们自己找到导游,“森林课程”中小朋友们要按照指示兵分两路去寻找能生火的树枝,在趣味运动会中还要学习击剑、板球等运动。
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这些中国少年自如运用英文,表现出卓越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展示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而节目中这些少年们所展示出的社会能力,也为为广大的未成年成长提供了较好地观照。
可以说,沉淀之后再出发的《饭没了秀中华小使者》,不仅接续了经典综艺IP的热度,也因其文化品格赋能与平台责任坚守,使得节目质感得到了全新进阶,其对守成与创新关系的辩证处理,也为更多老牌节目的翻新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