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合拳”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对消费者、经济意味着什么

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其中包括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落实带薪休假等。(8月25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

文化和旅游业,由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绿色产业。近些年来,这两大产业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但发展潜力仍然无限。上述《意见》以“组合拳”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此举对于中外消费者、文旅业、城市以及中国经济都有积极意义。

当前,在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而稳增长就需要消费做出更大贡献。尽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对稳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今年上半年消费市场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支出都比上年同期放缓,稳增长就需要更大动力。

反观文化和旅游消费,则“涨”势喜人。文化和旅游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0%;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5%。可见文旅消费增长强劲。

这既是因为国家相关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国家发改委去年推动981个国有景区出台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也是因为地方相关鼓励政策见效,比如南京、青岛等城市采取了演出门票打折、积分奖励等惠民措施促进文旅消费,再比如,北京、广州等城市多措并举发展夜间经济等。

可以说,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无限,就看政策与市场如何挖掘。以故宫文创销售额为例,故宫在2017年的文创产品收入营收高达15亿元。这说明文旅消费需求很旺盛,消费者也不差钱。如果更多旅游景区像故宫一样挖掘消费潜力,文旅消费对文化和旅游业、中国经济贡献会更大。

同时,《意见》向中外消费者派发多种红利,除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外,还在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提升入境旅游环境、推进消费试点示范、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加强市场监管执法等方面出台诸多利好措施,有的降低消费成本,有的提升消费质量,这正是消费者所期盼的。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不同程度地挖掘文旅消费潜力,而《意见》的出台,为各个城市决策者提供了更多供可借鉴的思路,即发展文旅产业、鼓励消费是无止境的。当然,各个城市发展文旅经济也要从民意中“取经”,比如有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期待夜间旅游市场提高质量。

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还在于“钱”、“闲”和权益保障。《意见》提出落实带薪休假,这就在为消费者去旅游创造“闲”。从实践来看,带薪休假制度在企业落实效果不太理想,还应出台有力措施推动。另外,今年“五一”放假4天能否固定下来,或者能否恢复7天长假,值得探讨。

在“钱”方面,除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减轻消费者经济负担外,还要防止景区内其他服务增加收费或者收费涨价加重消费负担。而且,对于低收入人群,能否推出相应的措施鼓励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消费,也值得思考,因为这不仅有经济意义,也有社会意义和民生意义。

此外,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还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譬如,各地应该从上海迪士尼最近引发的维权风波中吸取教训。如果每个景区运营者都重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依法经营,消费者自然愿意消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