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办信用卡类高发!这些人是受骗“高危群体”!南海区上半年电信诈骗犯罪预警出炉

自己想当代理被骗,不是报警求助,

而是“照葫芦画瓢”去坑别人?

近日,南海公安分局里水派出所就抓获了

这样一名受害者变加害者的诈骗犯罪嫌疑人。

今日,记者从南海区公安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区电信诈骗最高发的案件类型为代办信用卡、贷款类诈骗类,冒充购物客服退款、刷单类诈骗占比也较大。受害者人群呈现出“5、6、7”的特征:年龄段在30岁以下的占5成;女性受害者超6成;普通务工人员占7成,为诈骗案件的主要受害群体。

各类诈骗警情占比总览图↓↓↓

公安机关是打击犯罪的主力军。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花样,南海公安分局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管控多管齐下,构建电信网络诈骗事前防控、事中干预、事后全链条打击机制,破案数同比上升23%,破获“飓风4号”专案,得到部领导批示肯定。

警方提醒:

凡是关于钱包的事情

多一分小心,少一分损失

护住“钱袋子”

且来看看近期发生的

这几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

案例一

被骗后“照葫芦画瓢”骗人8800元

7月22日,在QQ一个“转票群”里,某人欲转售自己以880元购买的演唱会门票,群里的许某锐立即出价1060元准备收购,卖家很快就答应转让。

但许某锐却以担心付款后收不到门票为由,要求卖家支付200元保证金,事成后将支付卖家1260元。收到200元后,许某锐又以转账没有备注保证金、支付方式不是由零钱支付、收取手续费等为由,要求多次转账,共计1000元。

卖家意识到自己受骗后立即报警。7月23日,民警许在甘蕉村将许某锐抓获。令人惊讶的是,许某锐曾经就是这类诈骗手法的受害人!

2019年年初,许某锐在一网站看到一则招聘收购演唱会门票代理的广告,于是缴纳1000元成为代理。许某锐与“上家”约定,每转卖一张演唱会门票可得利润的30%。然而,许某锐非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反而被“上家”以上述方式诈骗7000元。

被骗后,许某锐觉得这也是一个“生财之道”,遂照板煮碗开启自己的诈骗之路。7月,许某锐通过网上高价回收演唱会门票实施诈骗3起,共计骗取事主8800元。

目前,嫌疑人许某锐因诈骗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查中。

案例二

想稳赚“过手钱”却被骗7万元

7月24日,南海盐步某知名食品公司小陈(化名)接到自称是“部队采购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称想换个供应商,让小陈给报个价。

于是小陈把报价单给了对方,而后对方对4项有意向的菜品进行讨价还价,还说出了自己更换供应商的“诚意”——索要10%的回扣。小陈一看,这明面的和私下里的都谈妥了,于是放下了戒备心。

圈定菜品后,对方又提出要一种牛肉饭,但小陈的公司没有这种菜品,于是对方热心地提供了一个“供应商”,其让小陈从“供应商”处采购牛肉饭,然后对方再给小陈结总账,开发票。

面对一个长期稳定的大客户,小陈心中满是喜悦,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于是在7月26日、27日共转账75600元到“供应商”处进行牛肉饭的采购。

岂料在转账后第二天,小陈就再也联系不到“供应商”和“部队采购人员”了,这时,小陈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被诈骗了,随即报警。

案例三

儿子住院急用钱,父亲网贷竟遭骗

6月30日,丹灶一务工男子小孟(化名)因儿子生病住院而急需短时间内筹款。小孟找到了一个“网贷“App,马上申请了一笔50000元的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小孟按提示填好了所有资料,贷款平台也提示“审核通过,已放款”。可当小孟打算提现的时候,该App却不断以需要收取保险费、制作资金流水等理由向小孟骗取了29000元......

案例四

网络交友诱导投资诈骗

去年11月13日,谢小姐在网交平台珍爱网认识了一名自称周某的男子,两人开始谈感情,经常用微信视频聊天,之后两人谈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到11月20日左右,周某开始说公司有一个项目需要投资,便开始向谢小姐要钱,还说会有定期利润打到谢小姐账户里。

后来,谢小姐莫名开始接到一些与项目相关的欠款催收电话,因深信周某,谢小姐没有多疑便一一将“欠款”补上,谁知这一切都只是周某的骗局,回过神来,谢小姐合共损失305720元。

案例五

网络购物类型诈骗

2019年6月27日,狮山的高小姐在休息时在在网上搜索关于买猫的一些QQ交流群,随后事主加入了一个名为XX布偶英短宠物猫群。进入后即有一位QQ好友添加事主询问事主是否有意向购买宠物猫,双方通过线上交流后,事主看中了两只标价分别为5000元、12000元的宠物猫。

不过这时对方开始要求事主先给定金,后又称需要给全款才能发货,结果事主在转账给对方13700元后,对方开始失联,事主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警方分析,由于表演门票有特定的使用时间,专卖方必须在此之前将其卖出乃能获利,本案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了受害人急于转手门票的心理,不断给受害人增加转手的“阻碍”以骗取钱财。广大市民在转售物品时,请通过正规的交易平台交易,以防被骗。

类似所谓“采购”的诈骗,其“套路”一直未变:上家主动来,下家搭上线,就差中间环,稳赚过手钱。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若遇到这种“生意”,千万要提高警惕,稳赚的过手钱,也可能是被坑掉的血汗钱。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杨慧 通讯员 许嘉鎏 陈亮 巢海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