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长椿寺重现“宣南风情”

《长椿寺·破晓》戏剧最后一幕,精神领袖李大钊的理想信念指引青年革命者继续前行 摄影/本报记者 郭谦

本报讯 (记者 武文娟)昨晚,一部名为《长椿寺·破晓》的文博旅探索性浸没式实景体验戏剧在古刹长椿寺上演。与普通戏剧不同的是,这部戏剧的主创人员基本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通过浸没式表现方式回顾历史、祭奠先烈、讲述北京宣南故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贺礼。

“欢迎大家来到我曾经的家,这里曾是一座寺庙,被称为京城首刹 ,后来变成了大杂院,烈士李大钊曾停灵在此,这里见证了咱宣南文化的发展……”伴随着旁白,19:30戏剧正式拉开帷幕,整座古刹都成为演员们的“舞台”。在他们的带领下,观众们得以回溯百年以前,回顾革命历史,体验市井生活,真切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回味属于那个时代的宣南市井风情,了解民国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李大钊烈士曾停灵长椿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多少人曾经前仆后继,长椿寺这座古刹又见证过多少令人感慨、令人悲伤的往事。导演在深入了解宣南市井文化之后,挖掘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小人物故事。”作为编剧之一的李勍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奶奶曾经就住在这个院子里,这也是以此为主题的原因。”该剧制作人赵予初介绍,北京宣南地区的宣南文化形成、发展于清代至民国,是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既依托于北京文化并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支柱,同时又具有有别于北京其他区域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性。“我们这部剧就是以宣南文化博物馆实体为景、以展览内容为依托、以浸没式为亮点,营造出民国时代的氛围。”

赵予初进一步表示,这部戏剧之所以选用浸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新形式创造出一个环境和氛围,用青年的视角再次审视和创造这些传统和主流的内容,用民国的时代和革命的故事,做可以让青年人接受的“新中式”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8位发起人均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双培项目”大三学生。 “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学校与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以及北京厚浪文化传媒的多方支持。并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招揽了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京城专业院校的19人创作队伍,经过近一年的构思和创作。”赵予初介绍,该剧从8月11日至8月15日19:30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内上演。

作者:武文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