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东北亚博览会觅商机

艾合买提·司马义在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的展位。新华社记者张建摄

新华社长春8月27日电(记者张建)虽然艾合买提·司马义的展位不在显眼位置,但参展者经过他的展位,都会在此停留。参展者或是翻看挂毯和地毯欣赏一番,或是向艾合买提·司马义询问价格,或是问问有没有网上销售的方式。

“这个1000元,那个800元,那个100元,都是伊朗进口的商品,真材实料。”艾合买提·司马义不善言辞,但只要参展者问,他都能简单的中文回答,还带着一点儿天津口音。

艾合买提·司马义来自伊朗德黑兰,如今长期和家人在天津生活。他服务的公司是一家印度人办的企业,主要销售地毯、挂毯、围巾、丝巾等纺织制品。

艾合买提·司马义说,他展卖的地毯、挂毯等商品来自家乡伊朗。过去走的是航运,要花费较长时间,运抵天津港需要一个月。现在走的是铁路运输,时间缩短到两周左右。

艾合买提·司马义提到的铁路运输,就是中国多地已经开通的、到达德黑兰的班列。目前,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物流通道,为伊朗等沿线国家的商品更快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保障,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伊朗手织挂毯、地毯世界闻名,在中国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艾合买提·司马义说。

艾合买提·司马义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都在中国各地参加展会,在与人交流中学会了简单的中文,还能用中文来销售商品。此次是他第二次参加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他认为本届博览会接待和布展水平都很高,工作人员十分热情。

展位上,尼泊尔商人阿尔君·达瓦迪显得很悠闲,一点儿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阿尔君·达瓦迪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说此次参展一方面是销售唐卡,另一方面也是想寻找合作伙伴。

阿尔君·达瓦迪表示,尼泊尔是中国的邻居,由于距离上的便利,他经常来中国参展。中国消费者很喜欢唐卡艺术,希望将这些艺术品销售给更多喜欢它的人。

在博览会上,像艾合买提·司马义和阿尔君·达瓦迪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很多人还在中国拥有了爱情和事业。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他们也在做出独特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