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群演、断过手指......他用5200根筷子搭古建筑模型吸粉无数

台海网8月29日讯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林春茵 吕明 彭莉芳) 一个月前,40岁的福建莆田仙游男子陈金捷红了。

一则“福建男子用5200根筷子搭古建筑模型:美轮美奂”消息,把这位昵称“竹艺师兄”的莆田木工,推送上各个电视节目的社会版,人民日报微博也为他点赞。

“如果不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我可能早就出名了,不是现在。”陈金捷坐在一个门板做成的茶盘后面,慢悠悠地开泡一壶白茶,和慕名而来的中新社记者聊起作为网红的小镇生活。

陈金捷用5200根筷子搭的古建筑模型。吕明 摄

涨粉40万

一名演员到网红的突然之变

陈金捷家在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象塘村。他样貌周正,身材“是同年纪的人当中唯一没有肚子”的,因为他爱运动,每天都去镇上小学打几场篮球。也因此,10几年前,陈金捷曾在上海一家影视基地混过群众演员。

群演酬劳不高,陈金捷坦率地向中新社记者兜了底:一天不过20元(人民币,下同),而多倒几次地铁,交通费就要十几元。但演戏好玩,他手机里仍保留当年的视频,他在一部抗日剧中即扮演警察又扮演一位站位比较靠后的记者。

陈金捷曾在抗日剧中饰演警察。截图

“本来有句台词的,就因为福建口音,被抢了,但拿到台词的那位老兄,也发挥不好,老是cut。”陈金捷还有点耿耿于怀。

陈金捷成为网红“非常突然”。几个月前,他临时起意,为了给女儿做个玩具,他用一次性筷子建构出一个六角玲珑亭。

陈金捷为了给女儿做个玩具,他用一次性筷子建构古建筑模型。吕明 摄

从小桌子小椅子、罗汉床,到六角亭子,最终一座长1.3米、高45厘米的中国古典建筑群落的巨制横空出世。

这座被命名为“秋山云居”的建筑群模型,用5200根方便竹筷制成。飞檐勾角,亭台楼阁,水榭游廊,美轮美奂。

“秋山云居”建筑群模型,飞檐勾角,亭台楼阁,水榭游廊,美轮美奂。吕明 摄

在主楼内部,一道竹梯蜿蜒而上,直登顶楼,屏风、桌椅,微缩版的家具一应俱全。

“秋山云居”建筑群模型。吕明 摄

各式门窗不但可开可关,窗棱样式还繁复多变,即使是偏厅,有几扇窗就有几种样式,精美绝伦。

各式门窗不但可开可关,窗棱样式还繁复多变。吕明 摄

尤其难得的是,陈金捷把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的榫卯斗拱结构用到了竹筷上,不见一钉一铁,稳重大气。

“秋山云居”建筑群模型。吕明 摄

陈金捷说,莆田木工要过的第一个技术关,就是“线条”。磨刀就那么厚,而有时要开的曲线只有两三厘米,“没有捷径,只有一遍遍地磨,都是笨功夫”,他说,线条柔不柔顺不顺,就在“不着急”。

“秋山云居”建筑群模型。吕明 摄

“直接给我的抖音号涨了40多万的粉。”陈金捷笑着说,古典情趣说来是“美”,也是“文化”,竹筷的材质,又显得作品“亲切,没有距离,可以仿制”,因此击中网友的心。

陈金捷的抖音账号吸引超40万粉丝关注

他后来转战快手,隔三差五把“秋山云居”晒出来,“每次都是十几万的流量”

陈金捷在快手发布的“秋山云居”。快手截图

有人出价一万五六,他不卖,但可以接受定制。他前后花了45天,没有图纸,“在百度上采风”,硬是凭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热爱,用自己的古典家具工艺技术,做出了这个惊艳作品。

事实上,用筷子做原材料,这在仙游县榜头镇的其他手艺人来说,是“万万没想到”的。

陈金捷。吕明 摄

陈金捷。吕明 摄

15岁学手艺,右手手指头被割掉两截

从高速路口仙游出口出去,一路可见栉比鳞次的红木家具、红木小件作坊和门店,夹杂不少红木原料场和小餐饮店。进入陈金捷家所在的榜头镇,街道狭窄,数百家佛珠店一家挨着一家,十分热闹。

资料图:莆田家具。蔡昊 摄

陈金捷从没看过《浮生六记》,估计榜头镇绝大多数“木工”都没看过。不过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作者沈复都算得上有些异曲同工,乐于用大段大段的时间坐在案台前,经营手下的古典物件。

陈金捷。吕明 摄

陈金捷喜欢清静,一个人坐在这里泡茶,听一首古筝《高山流水》,泡一年都泡得了。一部苏州园林的纪录片,他第一次看就醉了,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次。

陈金捷搭的古建筑模型。吕明 摄

“每个藻井的纹样、每个花廊的转角,越看越感动。”陈金捷说,他记得一句话,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他认为这也是即使是在抖音、快手这样的快餐文化平台,他的古典建筑模型也能“一击命中”内心的原因。

陈金捷。吕明 摄

目前,已经有不少外省的文旅园区跟他联系,期望以他的竹艺技术,搭建实体,活化乡村旅游资源,福建省内也有高校希望他能为学生系统开设文创手作课程。

陈金捷。吕明 摄

传承数百年的莆田木雕工艺,在陈金捷的一个转念间,探索出一个不需奢侈原料,同样引发广泛共鸣的方向,这或许是这位小镇青年成为网红的时代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