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铁骨柔情践初心 ——市纪委干部陈晓华的扶贫故事

陈晓华在东成镇洪山村贫困户陈如简家走访。记者 夏佟 摄

据《今日儋州》消息 去年5月,儋州市纪委干部陈晓华脱产到东成镇抱舍村委会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并任脱贫攻坚中队中队长。抱舍村常住人口有1439户,其中42户是贫困户。和其他驻村干部一样,从到村里报到后第一天起,陈晓华就带着队员每天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大排查工作,努力让扶贫政策实现精准落实。

“智”“志”双扶树信心

俗话说,扶贫要扶智,致富要“治心”。要想唤起贫困户致富的斗志,就要改变他们“等靠要”思想。驻村后,陈晓华发现有些贫困户因为没资金,干脆得过且过,穷惯了,想等着政府帮扶。

抱舍村村民罗少堂对冬瓜种植技术有些经验,可是手里没资金,又怕担风险,一直不敢尝试自主创业。在陈晓华协调帮助下,去年,罗少堂拿到第一笔5万元小额贷款资金,就承包了10亩土地种植冬瓜。今年,他的冬瓜卖出了好价钱,光利润就挣了10万元。赚到钱的罗少堂不仅一下子还清了银行贷款,还装修改造了自家房子。尝到创业甜头后,信心十足的罗少堂还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看到眼里,喜在心上。陈晓华感触很深:“人啊,一旦树立起信心,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什么事都可以干成。”

罗少堂感激地说:“如果不是陈队长鼓励我创业的话,我只能是打一天工算一天工,因为已经穷习惯了。”

群众点滴小事挂心头

抱舍村村民刘主玄身患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忍受不了贫穷远走他乡,为方便刘主玄父母照顾儿子和孙子,陈晓华把这家人合并纳入贫困户,并落实刘主玄儿子刘汉文读书的教育补贴。看到他们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陈晓华还经常自费购买书包、文具盒、作业本等学习用品送给刘主玄儿子,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乐观面对生活。

记者采访中,不断有电话打给陈晓华,采访总是被迫打断。原来在抱舍村,无论大小事,村民们总是习惯找陈晓华来帮忙。正是因为陈晓华时时刻刻把村民的点点滴滴挂在心上,才有了群众这份信任。

陈晓华带领记者走访了一户残疾老年夫妇家庭。陈晓华说:“由于阿婆家这个房子的位置比较低洼,每逢下雨,我们就很不放心,必须到阿婆家里来看看,看是不是住得安全。”

发展产业促村民增收

在陈晓华看来,扶贫就是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只要贫困户的口袋没有鼓起来,这份脱贫成绩单就不算及格。抱舍村产业比较单一,经过与村“两委”研究,他决定利用村里红壤土地条件,发展橡胶林下经济。他从海南农科院争取到13万株益智苗,采取“以集体土地示范种植,发动贫困户参与”方式在橡胶树下套种益智苗,这种南药种植既不需要什么本钱,也不用投入太大劳力,却可以提高群众收入,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去年,抱舍村委会共有60户村民在橡胶林大规模套种益智南药,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同时,在他的决策下,该村委会成立了儋州新垦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集体经济村办企业为龙头,带动村民发展槟榔、柠檬等种植业,让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4月,陈晓华临危受命,需要离开抱舍村委会,到东成镇洪山村委会担任脱贫攻坚中队中队长兼第一书记。肩上的担子多了也意味着责任更重,但陈晓华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地继续带领一方群众发展产业。陈晓华告诉记者说,“我们已经跟温氏集团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扶贫资金引进这个规模化的肉鸡养殖产业。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方式发展该扶贫产业。”

坚持党性原则守初心

在群众眼里,陈晓华是大家交口称赞的“贴心人”“暖心人”。可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在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纪违法人员面前,陈晓华却敢于动真碰硬。

2016年,在查办一件农民补贴发放案件时,陈晓华和同事们通过外围走访得知,有人套取补贴资金,当找到相关知情人士谈话后,陈晓华敏锐地发现案中有案,竟然存在着村干部虚报冒领受益群众的款项22万元。在这起案件调查之初,陈晓华的电话陡然多了起来,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人主动打来电话,有约饭局说情的,还有暗示别再深究的。但在陈晓华这里都碰了一鼻子灰。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问题终于查实,该案件按程序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09年至今,他先后查办了近百件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秉着依纪依法、客观公正的态度,多年来他从未办过一件冤假错案。

去年,陈晓华获得儋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不要忘记来时的初心,要让群众觉得只要有我们在他们身边心里就踏实。”(记者夏佟 编辑李晓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