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辽金石经回藏20周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房山石经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学术研究的渠道和水平,2019年9月8日至9月12日,纪念辽金石经回藏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居寺召开。
讨论会期间,来自中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嘉宾共30余人齐聚一堂,就石经保护与研究畅所欲言,分享观点。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传承人——北京大学梵文、巴利语研究所全体学者,蜚声国际的东亚艺术史权威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太原晋祠博物馆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提交了研究房山石经、云居寺文化、中国佛教石经、以及石鼓文与石刻工艺技术等领域的论文,其中有多篇都是作者长期研究的心血结晶,将在学术史上留下足迹。
会议期间,学者们就会议论文与相关问题、以及今后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收获丰硕。本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将于2020年上半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云居寺开山祖师静琬为维护正法,率众弟子刻经于石。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3500万字、14278块,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众多学者潜心研究房山石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房山石经之研究》、《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等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及云居寺文物管理处,都以保护、管理、研究、利用为己任,相继召开多次座谈会和研讨会,使房山石经的保护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也推动了云居寺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此次讨论会的召开,为房山云居寺与世界权威的石经研究学术界建立起了沟通的平台,同时也将推动石刻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此次讨论会论文的质量极高、学术性强,丰富了房山石经保护和云居寺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大众了解历史的目的,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感受云居寺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关注云居古寺,探寻石经文化,共同保护好、传承好房山石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