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辽宁丹东凤城大梨树村,绿色的梯田铺满山间,清澈的小河流水潺潺。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来村子旅游的最好时节。
走进路边一家挂着木牌匾的小楼,村民王淑兰正在店中收拾酒桶。
王淑兰在店中工作(摄影:人民画报/郭莎莎)
今年69岁的王淑兰12年前租下这栋小楼,酿起了大米酒,每年靠卖酒能获得4、5万元的收入。她的家就在酒馆附近,是个上下两层140平米的小楼。大约15年前,村里盖了这套房,王淑兰以每平方米540元的价格购入,供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可不是这样。”王淑兰回忆道,“门口这条河就是个水沟,周围全是草甸子。”
大梨树村景(摄影:人民画报/郭莎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梨树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干部工资靠社员交”。人均年收入仅为90元,很多村民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猪肉、买不上一件新衣服。
带领大梨树人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是已故的原村支书毛丰美。
毛丰美七十年代就成了万元户。看到乡亲们过着苦日子,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接受上级的要求担任了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
“他脑子很好使。”王淑兰和毛丰美是同辈人,她告诉记者,“别人都卖柿子,他把柿子籽装在信封里,邮寄出去,卖给其他地方的人,挣得比卖柿子多。如果不当村书记,自己能过得老好了。”
上任那天,在村口的小广场,毛丰美顶着大雪向村民承诺:“只要大家肯干,我一定让咱村里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句话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这年冬天,毛丰美揣着四处筹借的4万元钱,领着村干部,北上吉林、黑龙江,蹲车站、啃饼子,倒腾回小米和土豆,顶着寒风沿街售卖,为村集体经济赚来了第一桶金。
1985年,中央出台了活跃农村经济的政策,毛丰美贷款进城办起了宾馆。王淑兰是最早跟着毛丰美进城的五个人之一。据她回忆,当时毛丰美为了筹措资金,四处奔波,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偶尔回一次家,十多岁的儿子都认不出爸爸。
在大梨树村,毛丰美很受村民爱戴。这并不光是因为他带着大伙儿敢拼敢闯搞事业。“我丈夫常年卧病在床。有一年过年,他又住院了,我们家困难到揭不开锅。毛书记给我送来了500块钱。那个场景,我永远忘不了。”说到这里,王淑兰眼里隐约地闪烁着泪花。
1989年开始,毛丰美带着大梨树人,向村子周边的荒山“开战”。
那时,村民常常是全家出动。52岁的车世利小时候也曾在跟着家人上山开荒。很多小孩在树坑里一站就是一上午,被太阳晒得昏头,身上爬满蚂蚁。
从1989年到1998年,大梨树人一干就是十年,治理20多座荒山,整治70多条沟壑,修建87公里环山作业道和上万亩高标准海绵梯田,建成2.6万亩果园。
俯瞰大梨树村梯田(摄影:李家祺)
毛丰美还带领大梨树人建市场、办企业、搞旅游……
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大梨树以“苦干、实干、巧干”的“干”字精神走上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农、工、商、旅四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集体资产4亿元,村集体每年为村民提供154万元福利待遇。村子还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去年一年吸引了35.7万游客,旅游创收3600余万元。
乘着旅游业兴旺的东风,村民车世利开起小旅馆,旺季几乎天天满房。脑子活络的他,还把大梨树村的“干”字精神印在衣服上,开发文创产品,去年一年买了十几万件。
早上六、七点,就有不少游客来车世利的店中选购(摄影:人民画报/郭莎莎)
小时候,车世利家里很穷,姐姐为了能吃上大米,远嫁千里之外。而今,大梨树人都愿意留在村里找工作。
“让咱村里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毛丰美的这句承诺,真的实现了。
2014年,65岁的毛丰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他唯一的儿子毛正新,在父亲的嘱托下,辞去城中公务员的职务,一心一意扎根大梨树,连续三届当选村党委书记,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旅游“半年闲”的难题制约着大梨树村进一步发展。现在,大梨树村建起了全年恒温的现代农业展示馆——“七彩田园”;还新建毛丰美纪念馆,逐步丰富旅游内容,以红色旅游、红色教育为村子的旅游业赋予新动能。
毛正新还将目光拓展到了大梨树之外:与其他村联合,推动蓝莓项目和樱桃大棚在大梨树落地,两年后将为村子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还走出国门,与韩国方面建立合资企业……
接下来,毛正新计划请专家团队对大梨树村的地质进行勘测,发掘温泉资源,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发扬光大。
“现在,我们大梨树人走到哪儿,都老牛了!”车世利乐呵呵地说。
(文: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