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我的国|叫“国庆”的好日子在后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辽宁日报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我的名字我的国”主题寻访活动,征集“建国”“国庆”“爱国”“建华”“国强”等具有特殊寓意的名字。

征集令发出后,全国各地数百位“建国”“国庆”“建华”等与我们取得联系,畅述他们名字背后的故事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叫“国庆”的好日子在后头

张国庆:1981年出生,营口市大石桥人,个体经营者。

张国庆生于1981年,同大多数叫“国庆”的孩子一样,他的生日也是10月1日。出生那天,全国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老张家也因为迎来这个长子长孙而各个喜笑颜开。取名“国庆”是母亲的建议,全家一致通过。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开始落地这座辽南小镇,家乡变了、人们富了,父母希望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长大后能为家乡多做贡献,更要记住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此还给他取了一个应景的小名——“小喜儿”。

小时候,每年过生日张国庆都会跟身边的小朋友炫耀,“你们谁能跟我一样,跟祖国一起过生日!”在张国庆的记忆中,每逢国庆节学校不仅会放假,晚上街上还会有人家放烟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他过生日是他一年中最高兴的事。“小时候,父母为了家里能过上好日子奔波忙碌,经常会忘了给长辈和自己过生日,但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生日,这让我感觉是沾了祖国的光。”张国庆笑着说。

从小到大,“国庆”这个名字给张国庆带了不少好运气,也让他的性格更加积极乐观。“既然叫‘国庆’了,就不能给这个名字抹黑。”于是,名字的意义也成为张国庆不断前进的动力。长大后的张国庆承包了一辆大货车,全国各地跑运输,一年下来纯收入10多万元。“握好方向盘,守护一个家,咱叫‘国庆’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咧。”

“我出生的那一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今年“十一”,我们又迎来了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能一边看阅兵一边过生日,这种自豪感我们叫‘国庆’的感受会更强烈,这也是我们‘国庆’的小确幸啊。”张国庆的言语中洋溢着满满幸福感。

“建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李国庆:1960年出生,沈阳市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

李国庆出生于1960年,出生当天正好是国庆节,外面敲锣打鼓庆祝,家里面各个喜笑颜开,母亲就给他取名“国庆”,寓意“举国同庆”。

“60后”的李国庆,成长历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19岁那年他穿上军装,开启了军旅生涯;28岁那年他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直以来,李国庆都为母亲为他取名“国庆”而骄傲,当兵、从医经历又为他的名字赋予了更加庄重和荣耀的寓意。

因为名字就是生日,李国庆的生日特别容易被大家记住。“即使是刚认识的朋友也能一下就记住我的名字和生日,每年一到国庆节,身边的亲戚朋友和远方的战友总会想起我,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生日祝福。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们叫‘建国’的偏得,是沾了祖国的光。”李国庆笑着说。

“小时候对名字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知道过生日那天学校放假,街上热闹,饭桌上多了几道菜,还能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李国庆忆起往事,心中无限感怀,“1979年,19岁的我来到大连,开启了军旅生活。那时候在部队训练很艰苦,也不能经常回家,但我的生日却一次也没有落过。那时候连长经常说,‘李国庆的生日和共和国同一天,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我们一起给他过。’从那时起,我渐渐理解了‘国庆’的深层含义,也懂得了儿时父母嘴里常说的‘有国才有家’的真正意义。”

1988年,李国庆从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一干就是30多年。“这些年,我见证了工作单位的发展和就医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国家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国庆’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与国同庆,与共和国共成长,挺好!”李国庆笑声爽朗。

年轻人同样可以叫“建国”

张建国:1994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沈阳建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994年出生的张建国是叫“建国”的人中,为数不多的90后。张建国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当初父母为他取名“建国”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他将来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取一个独特、个性化的名字成为父母的共识,但正因为张建国取了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名字,他也在很多场合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小到大,每次升学新生报到或者到一个新环境时,很多人都会对我的名字印象深刻,他们都觉得‘建国’应该是祖父辈和父辈的专属,年轻人叫这个名字有点out了。但我认为名字就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符号,我的名字就承载着父母对国家的热爱和家国情怀的传承,我为我的名字而感到自豪。”张建国说。

因为叫“建国”,张建国从小经常被大人问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总会大声地说,“长大要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儿时的朴素愿望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张建国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顺利考上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有建设国家的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在接过老一辈建设国家的重任。”张建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国’这个名字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个人理想就是要与强国建设绑在一起,年轻人同样可以叫‘建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永不过时。”

因为“建国”所以更爱国

周建国:1988年出生,鞍山海城市人,辽河油田职工。

1988年出生的周建国,是辽河油田的一名普通职工。虽然“80后”取名“建国”的不多,但提起自己的名字,周建国却情有独钟:“‘建国’是我的名字,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周建国出生于一个和谐有爱的大家庭,表兄弟几个相继出生,他排行最小。除了他叫“建国”,其他兄长分别叫“爱国”“卫国”“保国”“略国”和“志国”,小时候兄弟几个同时出入总会吸引邻里关注的目光——“老周家‘国’字辈来了!”“没错,按照家谱,我们兄弟几个是‘国’字辈,应该叫‘周国×’。起名字的时候,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三大爷说,‘咱们父辈都是从苦日子里捱过来的,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老周家的人丁兴旺。‘国’字辈也不一定非得放在中间,我觉得压轴放在名字后面也挺好,哥几个的名字整齐划一,叫起来还有气势。’”周建国说,“就这样,我们哥几个就有了现在这个名字,家国情怀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很多叫“建国”的“80后”一样,周建国经常会被身边朋友调侃取了一个具有时代感的名字,但他却始终认为,年轻人叫“建国”更有寓意。“‘建国’这个名字寄托了长辈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也承载着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坚守,‘建国’这个名字让我更爱国。”周建国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大学毕业后周建国回到家乡,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石油事业尽微薄之力,也算不辱使命。”周建国语气坚定。

让“建国”情怀世代传递

桂建国:1968年出生,沈阳市人,农民。

1968年,桂建国出生在沈阳新民市,后来随家人迁往黑龙江省安达市生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和二弟的名字都是爷爷取的,他叫“建国”,弟弟叫“建华”。

桂建国不善言谈,但说起名字的来源,他打开了话匣子。“当年祖父辈家中人口多,山东大旱,颗粒无收、饥不果腹,没办法全家只能逃到东北讨生活。那时东北刚解放,爷爷他们一家就在辽宁落户当了农民。”桂建国回忆说,“在我出生的头几天,生产队队长开会说,‘再过一年就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了,我们要感谢党,我们要多种地,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没过几天我就出生了,当时全家人喜极而泣。爷爷说,要不是新中国成立咱家早就没了,更不可能有他。孩子是国庆节以后出生的,队长说了要支持国家建设,我们就叫他‘建国’吧。”后来,桂建国的弟弟出生,爷爷顺理成章地为他取名“建华”。

“小时候吃粗粮咸菜,现在鸡鸭鱼肉样样不缺;以前骑旧自行车上下学,现在家家有摩托车、小汽车;以前回老家得坐三天三夜的火车,现在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桂建国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过过苦日子,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现在又跟祖国一起步入了新时代,‘建国’这个名字不仅是我个人的名号,同时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见证。”

因为捱过穷日子,桂建国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一直有一个参军报国的愿望,但却因视力问题没能如愿,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在他儿子身上实现了。桂建国的儿子很争气,不仅年年得奖、转为士官,还在部队入了党。“我希望能把老一辈的愿望一直传承下去,让一代又一代桂家人接力为建设祖国出力、出汗。”桂建国说。

“兴国”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王兴国:1997年出生,铁岭市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生。

1997年6月27日,在铁岭市一户农民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王兴国。王兴国出生后的第三天是香港回归的日子,百年梦圆、举国欢腾,爷爷见到孙子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孩子来得挺是时候,赶上咱国家这么大一件喜事。希望他长大了有长进、有出息,为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就叫他‘兴国’吧,兴国安邦。”

作为一名“90后”,王兴国身边的朋友很少有人取这种“充满时代烙印”的名字,小时候还经常被小伙伴调侃“土气”“过时”“不时髦”,为此他还曾跟父母生气,哭着喊着要改名字。每一次,父亲都和颜悦色地跟他说,“你的名字是最有意义的,好好学习,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名字虽说只是一个符号,但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品行。长大懂事后,王兴国慢慢懂得了“兴国”这个名字所承载的重量和意义——“家国兴万事兴,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挺直国人的脊梁,‘兴国’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如今,22岁的王兴国已经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他说,“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爱国是始终不变的家国情怀。”

去年,王兴国参加了专升本考试,顺利升入本科学习。“经过一年的本科学习,我感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尽心出力,才能名副其实地‘兴国’!”王兴国志气满满。

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好的“爱国”

徐爱国:1969年出生,辽宁人。

1969年7月6日,徐爱国出生在辽宁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家里的第二个男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生儿取名兴起一股“建国热”“建军热”“爱国热”,徐爱国和他的兄弟姐妹就是其中的一员。

徐爱国家里兄弟姐妹4个,大姐叫徐爱梅,名字源于当时一部热播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插曲“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大哥叫“建军”,他叫“爱国”,妹妹叫“建华”,显而易见,他们的名字都承载了父母报效祖国的热忱和对子女的殷殷期盼。

虽然在他这个年龄叫“爱国”的人无数,但徐爱国从没觉得这个名字土气。“‘爱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儿,寄托着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也有宽厚的心胸,他们对祖国的爱是天然情感,‘有大国才有小家’‘爱国才有家’是从小父母口中最常说的话。” 徐爱国回忆说,“我一直觉得‘爱国’这个名字很崇高,因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从小我就知道坚决不能给这个名字抹黑。”

1987年,经过不懈努力,徐爱国考上了抚顺市师范学校;1991年,顺利毕业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从事了这份他认为“最能体现爱国情怀的职业”。

徐爱国与爱人相爱多年,虽然当时已属“大龄青年”,但他还是执意将婚礼定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因为“意义非凡”。一年后的新千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徐爱国为她取名“子捷”,寓意在新的世纪国家各项事业“捷报频传”。

如今,徐爱国也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而他依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着。“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把小事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好的爱国。” 徐爱国语气坚定。

辽宁日报:杨东 刘爽 李小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