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或可抹平中国教育鸿沟

“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是被寄予革命性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中国,教育从业者们正努力用在线教育抹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不平均的现象。

根据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1999年提出“数字鸿沟”理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由于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互联网应用在教育领域或许会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甘肃省崆峒县白坡小学直播课堂

然而,在中国一些地区的实践证明,在线教育反而有助于抹平“教育鸿沟”。

例如,四川成都七中等学校,通过开展全日制远程直录播、植入式教学,辐射中西部地区9省1市,发挥了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16年来,已有7.2万名“远端”学生全天候跟随着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读完高中三年。这些学生中有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学生成功考取了本科。《中国青年报》称之为“可以改变命运的屏幕”。目前,内地不少省市都将在公立学校开展“在线教育”列为重要发展计划。例如,安徽省计划通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表安排、统一教学进度”,实现全省教学点全覆盖和远程授课常态化。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正式提出“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整个教育行业料将在在线教育领域有大动作。

用在线教育抹平地区间教育差距的逻辑十分清晰:与20年前“数字鸿沟”理论提出的时代不同,在不少农村都靠发展电商致富的今天,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得性差距不大。而在线教育可以使教育资源低成本地在欠发达地区进行复制。以网络授课为例,“远端”学生的数量可以多到没有上限。但是从授课效果来看,整体上的效果差别并不大。这等于改变了一个群体的知识结构,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

然而,在线教育理论虽好,但实操层面仍有几个问题不可忽视。

首先,在线复制的“标准化”特征与教育特有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

在线教育可助推教育公平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低成本可复制。但是,这又与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形成了矛盾。

此前便有一例,成都七中在线直播课程,购买学校一般只给“尖子班”使用。老师的解释是,如果基础不够好,很难跟得上。事实证明,即使是“尖子班”,每年也会有人选择中途从网络课程退出,回归传统课堂。由此可见,在线教育与学生接受程度不匹配的情况也常有存在。

因此,在线教育的推行也应关注地区学生基础差异,引入分层教育,并注重在地学校的线下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线教育领域创新空间巨大,仍未达到改变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影响。

目前来看,大多数在线教育目前还是以名校课程为主推广为主,等于“新瓶”装“旧酒”。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远程教育的未来场景必将越来越智能化,呈现出跨空间、虚拟化、强交互等典型特征。

目前,在中国注重互动、体验,形式多样的教育产品还没有成为主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大部分场景还处于较浅层面,对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单一,缺乏深层次模式创新,信息“化”程度还很不够,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充分彰显。

再次,填平“鸿沟”更应注重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学生和当地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培养。

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并不仅在学校。除了关注K12在线教育外,教育部门更应关注欠发达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培养学生和当地居民获得、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个性化“泛在学习”提供支撑。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教育资源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只有这样,才能使在线教育的个性化、终身化成为可能,使校园外的“数字鸿沟”得以填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