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邦英,女,1951年10月生人,曲阜市王庄镇岳村村民。“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然而在68岁的孙邦英老人眼里,做一辈子好事并不难。孙邦英刚嫁到村里的时候,每到闲暇时,她都会带着自己的理发工具在村里转一转。看到谁家的老人头发又长了,她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理发刀,给老人围上肩布,专心致志的为老人修剪出满意的发型。这一剪就是40多年,冬去春来、严寒酷暑,她始终如一的免费帮村里的老人们理发,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
给人理发从不收钱的“活雷锋”
孙邦英这个名字,在王庄镇岳村村民们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走在岳村的大街小巷,提起孙邦英,大家总能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上两句,“她经常给我们理发,不收取任何费用”、“我前段时间腿疼不便出门,她就拿着工具来我家给我理发”、“她可是我们村的名人,村里男女老少都认识她”......
孙邦英讲:“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连理发店都没有,大家该理发时都是找同村的随便剪剪,我就是这么上手的。”孙邦英说,一开始她就只敢给弟弟妹妹剪头发,后来剪得多了就练出了手艺。再后来嫁到了岳村,她还延续自己在娘家的习惯,只要村民们愿意,她就免费帮大家洗洗头、剪剪发。
“头低点、再低些,好,别动了。”嚓—嚓—嚓,她熟练地用刀片把老人脑后的头发剪下。“好,抬起头来。”她用理发刀,仔细修剪老人侧面的头发。很快,老人的白发被理得整整齐齐。“别看就这么两下子,这可是个技术活。”岳村的人都知道孙邦英有这个手艺,而且她给人理发不仅服务细心周到,还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孙邦英的心目中,村里哪位老人什么时候理过发了,什么时候该理发了,她都有一张时间表。为了能按时给老人们理发,她甚至放弃了跟随儿子去外地生活。“今年是我第一次去外地的儿子家过年,临行前我挨个给村里该理发的老人们理了头发,过完年我就得回来,因为心里一直算着还有好几位老人该理发了。”孙邦英像对待亲人一般,心里始终装着村里的老人们。
病人床前每月出现的“专职理发师”
古道热肠的孙邦英对于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瘫痪病人等困难群体更为关心,经常定期主动上门服务。郑功兰老人因病瘫痪在床多年,儿女们也都不在身边,为理发一事曾多次请人上门服务,但常因“顾客”横躺着不方便而遭婉拒。当孙邦英听说后,当即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理发。
初次上门,正逢家人服侍老人大小便,整个房间里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孙邦英不嫌脏臭,为老人又是洗头又是翻身,花了比其他人多几倍的时间帮老人理好了头发。老人卧床的几年来,孙邦英月月上门为老人理发,尽管躺着理发相当不便,但孙邦英宁可弯腰曲腿也要让老人满意。郑功兰老人常常“叨唠”:“你我之间不沾亲不带故,月月给我理发,而且分文不收,你这样的好心人真是太难得了啊!”
其实,郑功兰只是孙邦英众多“上门服务”对象中的一个。即使是处于弥留之际的病危老人,孙邦英都会有求必应、一视同仁、不嫌脏臭、热心服务。
“刀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不然给老人理发的时候不够锋利会扯到老人的头发。”孙邦英说。每次理完发,看到对方满意的笑脸,不管自己多辛苦都觉得很满足。这些年虽然手中的理发刀已换了很多把,但做好事的劲头与对人的热情,她始终没有变过。“我现在都是给老年人剃头,年轻人也看不上我的手艺。我乐意干,并且会一直干下去。”孙邦英说。
40多年始终如一的崇德向善,孙邦英把理发这件“小事”做成了一份坚守一生的“大事”。 没有万人瞩目的辉煌,没有花团簇拥的灿烂,一双平凡的手,一颗朴实的爱心,孙邦英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古道热肠的人生早已成为孔子故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