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王秧歌剧:田埂间的瑰宝

“朱王是个秧歌窝,男女老少都能歌,舞台剧目知多少,大曲小调如牛毛。唱了三天又三夜,没唱完只牛耳朵,本是惊艳绝伦技,百花争艳露锋矛。”这是渭南市临渭区朱王村人人都会说的一首小诗,赞美的是朱王人引以为傲的“特色秧歌剧”。

讲的是农家故事,唱的是农人心声,场地多选在田间地头,道具基本选用纺线车、烟袋锅子、小木墩等农家生活器具,朱王秧歌的特色大概就在于其中透出的浓厚泥土气息。

虽然是田间的歌谣,但朱王秧歌剧在演唱方式上也是极其讲究的,现存曲调多达60余种,生、丑、净、旦俱全,还有一整套唱、念做舞的表演形式。表演阵容也比较强大,一般需要二十到三十人不等,与农民的劳动声、鞭哨声交织在一起,朴实而细腻、柔媚而奔放。

关于朱王秧歌的渊源,有多种不一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王秧歌源于南方。据说,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朱王村有个叫王文恺的人当时在南方当官,经常听到当地农夫下田劳作时歌唱一种民谣,十分动听,他便借休闲时间到农家田畔、路边或者地头欣赏农夫们唱歌,并且跟着学习当地人的腔调哼唱,并且渐渐迷上了这种曲调,王文恺便把一些唱得好的青年男女邀请到他的私宅教他唱练,时而久之便逐步掌握了秧歌戏曲的大曲小调百余种。后来,他年迈退居故里,就给村里的年轻人教唱这些南方民谣,由于曲调悦耳动听,爱听好学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学唱民谣的演唱团体,便形成了秧歌剧这种剧目。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源于宫廷。创始人还是朱王人王文恺,只不过这次他是在清庭宫内为官,传说热爱文娱的他与清宫内的秧歌教练凌通、广福、吉开等人关系很好,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向他们讨教,后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掌握了秧歌戏曲的大曲小调,解甲归田后便教起了村里的年轻人,其演唱形式与道具配置均依照宫廷里的表演程序进行,一直传唱至今。

以上说法均是民间传说,并无可靠史料考证,不过细究起来问题却也不少。如果源于南方插秧的歌曲,王文恺在南方做的是哪种官?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要掌握几百种剧目其实并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是如何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如果他在宫廷做官,且演唱形式与道具配置均依照宫廷里的表演程序进行,那么民间怎么会有宫里的表演器具呢?

上述两种说法均承认朱王秧歌剧与朱王人王文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朱王秧歌剧是朱王人王保林从美女苏娥那里学来的南方民谣。相传清代中期,时任书院大学士的西北乡人吴劳勇因修庙建校有功,清宫大奖于他,从宫内选了一个叫苏娥的美女赠予其做妾室。苏娥能歌善舞,唱得一口南方农家插秧歌谣极受吴老喜爱。

吴老有个怪癖,嗜烟如命,说来也巧,当时小屯王家村有个大烟鬼王保林与渭南县小桥烟铺掌柜黄老五为至交,闻听吴老从京都退居还乡,便经常弄些好烟送去吴府,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了好友,经常一同躺在床上抽烟,还唤来苏娥为其助兴,为了讨二人欢心,苏娥经常为二人演唱南方农夫的插秧歌,二人常听得入了迷。别看王保林平时吊儿郎当,却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长期听下来,他也能跟着苏娥哼唱一些曲子,并执意要拜苏娥为师进行学习,吴老不但没反对,还笑呵呵地答应了。此后,王保林便跟着苏娥学习,掌握了其中的大曲和小调,每到年冬闲暇无事时,便将学得的插秧曲教给村里的年轻人,并且命名为“秧歌”。

王文恺也好,王保林也罢,他们都是朱王人,也正是借着两人这个传播者的角色,朱王秧歌才得以发展、传承。或者这才是其名称的由来吧。

从清代初期至今,朱王秧歌也由最初的以铜器敲打伴奏为主演变为了至今的唢呐、铜锣等多种乐器的演奏,至今已经有剧目百余部,其中如《偷荷包》《打补丁》《小喜叫妹》《双放牛》《卖杂货》《夫妻观灯》《办年货》等都广为流传,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鼎盛时期,逢年过节或者过庙会、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八月十五等节日必搭台演唱一番。

不过,朱王秧歌也遇到了大多非遗项目共同的问题,比如表演者后继无人、经费支持不够、缺乏专业指导等,这些都制约着这个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说起朱王秧歌剧的未来,省级传承人王连鹏也感到头疼:“因为经费短缺,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选择唱秧歌戏了,我们这个‘朱王秧歌社团’大多数团员的年龄都在40岁到50岁之间。很多人也常年在外面务工,除非文化局安排表演,我们才会抽出空进行排练,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聚在一起唱的机会非常少了。”

为了不让这个独属于朱王的艺术瑰宝在自己这代人的手中失传,王连鹏还编写了《朱王秧歌戏曲集》一书,收录了古代秧歌戏、现代秧歌戏和秧歌表演唱一百余种曲目,今年,他还要编写一本《朱王秧歌唱本》,总之要为后来人挖掘、振兴、弘扬与发展朱王秧歌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即使有天真的要失传了,也不至于无根无据,至少我们还是作过努力的。”王连鹏的这句话说中了在场所有秧歌剧爱好者的心声。

采访临了的时候,王连鹏提出要现场唱一段秧歌剧,于是选了经典剧目《小喜叫妹》的片段,他刚刚唱了一句,一屋子的人便跟着应和起来。“鹞子翻身上了驴,我要到妹家走一回,走罢一里又一里,走罢二里加三川……”活泼的唱词、洪亮而不失婉转的曲调,没有伴奏乐器依然卖力演出的人们,眼前的场景让人感动,“本色自然、亲切生动”这大概就是朱王秧歌剧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这么生动的表演场景,更期待这个隐藏于田间地头的瑰宝在创新与变革中传承艺术生命!

来源:渭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