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每一条街巷都有个动听的名字

洗布塘街

问津门

王家菜园

戏园坝(原名衙门口)

桂花街

米亭子

撑花街

保定门

大剧院、科技馆、现代时尚的摩天大楼……是今天的美丽江北城留给年轻一代重庆人和外地游客的印象。

不过,在上了年纪的重庆人记忆里,江北城是江北公园内的盖碗茶、国际舞,是小贩在撑花街、洗布塘街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还是老城门、江边轮渡、101路公交车、嘉陵江索道的记忆。

正在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人与城——何智亚城市影像文献展”,一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江北老城曾经的老街巷子里的日常生活,勾起了不少参观者对老城的回忆。

有趣的街巷地名

记者了解到,10多年来,何智亚拍摄了渝中母城、江北城和南岸老街的大量照片,特别是抢在江北老城消失之前,较完整地记录下了她的历史旧影。

何智亚表示,他的想法是,尽可能用胶片多留下一些对重庆老城的记忆。

记者看到,现场展出的10余张江北老城的旧影,不仅有一二十年前的江北老城全貌,还有江北人一提到就熟悉的街巷,包括撑花街、洗布塘街、戏园坝、汇川街、桂花街,还有保定门、问津门、江北公园等。街巷里喝茶摆龙门阵的老居民,热气腾腾的街边美食,捉迷藏的小孩,还有生活做饭的老人。

“撑花,在川渝方言里就是雨伞的意思,撑花街就是和卖伞有关,洗布塘街自然和纺织染布有关了。”日前,趁着天气晴好,记者带着老照片的记忆再次走进今天的江北城,在江北嘴中央公园锻炼的老居民一提到这些老地名,都显得兴致极高。“看着老照片上我们长大、结婚成家的这些老巷子,现在都消失了。”在江北城居住了40多年的居民李建民告诉记者。

江北城有趣的街巷地名,每一个都记录着一段被历史尘封了的往事。记者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到,撑花街出现在1910年前后,此地多数住户以制伞为业。在四川方言中,“伞”也叫“撑花”,这里故名撑花街。洗布塘街因为清道光年间此地有水塘,有织布人家在水塘里洗涤色布而得名。江北老城的桂花街,得名于清朝末年当地有一片桂花树。金沙打铁街,因紧靠江北城金沙门、多数住户以打铁为业而得名。

记者采访当天,77岁的黄远琼陪家人从沙坪坝到江北城游览。她在江北城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

“如今的江北城全变了,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黄远琼告诉记者,以前江北城江边是一块开阔沙坝,坐轮渡一般要从保定门出,顺着梯坎到这里。保定门外全是吊脚楼,保定门内一层一层民居往上抬升。

黄远琼介绍,小时候江边很多小船,一到冬天就有很多货船拉着萝卜、包包白菜到江边卖,很多居民就会来买便宜货。“我记得萝卜、包包白两三分钱一斤,小时候经常跟着姐姐她们来看热闹。有时候大人还会带着我们花三分钱坐轮渡到对岸的朝天门,然后进城。城里的熨斗糕一分钱三个,特别解馋。”

黄远琼印象中,江北城一带曾经有体仁堂小学、洗布塘街小学,小时候她就读江北公园旁边的体仁堂小学。

江北公园有不少老人的记忆,公园里喝盖碗茶摆龙门阵的人最多。但凡春日暖阳,这里定会座无虚席,一把靠椅,半壶热水,人们能在这里饶有兴致地听鸟叫上一下午,等天色渐暗后才各自回家。

不仅如此,黄远琼说,当时江北公园内一到周末就有很多人跳国际舞,这是不少人的周末娱乐活动。

对于很多80后来说,江北城在他们记忆里是很多地道美食的聚集地。从小在江北老城长大的张定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小地方,里面聚集了太多好吃的,上横街江北公园门口的胖子妈田螺、刀削面、油茶、糯米团,中月台的豌杂面,还有刘家台的牛火锅……

当然,也少不了过江进城的嘉陵江索道和江北城到观音桥的101路公交车。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何浩

本组老照片均为何智亚作品

记者毕克勤翻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