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上海开展多场景试点应用!到2020年形成60个AI深度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已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目前上海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况如何?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倒计时30天之际,先跟着周到君一起去看看吧!

“AI+教育”“高水平”乒乓球机器人将在大会上亮相

让邓亚萍连连夸赞、还可以不断自主学习的乒乓球机器人现在如何了?

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第二代乒乓球机器人“庞伯特”备受关注,众多观众现场和它“比试”了一番。

近日,记者在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乒乓球智能化研发中心里,看到了第一代智能乒乓球陪练机器人,它可以轻松接住一些基础球。

据了解,“庞伯特”由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有着高速立体双目视觉系统,一双锐利的“大眼睛”能够实时捕捉并记录高速运动的乒乓球轨迹。

同时结合乒乓球轨迹预测算法、智能回球策略等核心技术,可实现人机多回合对打,还能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海量竞技数据。

除了进行高水平的训练,未来“庞伯特”还有望走进更多中小学校园,成为孩子们的“陪练老师”,为更多地区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最新的2.5代智能乒乓球机器人将亮相。据透露,相比于可以做到初级旋转的二代乒乓球机器人,2.5代则可以做到中高级旋转。

感兴趣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

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走班制”

这个暑假,上海市市西中学正在分期、分步进行智能化教育环境与学科教室改造中。

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上海市市西中学较早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开设校级人工智能实验室。

AI实验室包括具有GPU芯片的超算中心,让学生了解AI技术的体验感受区,教师可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学生可以进行Python语言学习等的课程教学区,可将学生编写的AI程序烧入到可查写芯片中的芯片工作室以及人工智能的硬件载体区等。

上海市市西中学副校长林勤介绍说,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是推进教与学平台的应用、落实学校倡导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经最终确定了教室改造方案,从2019年暑假开始,分期、分步实施环境改造工程。

未来,通过AI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平台,学校还可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现在大家都是按照自然年龄来安排课程,比如说16岁学高一的课程、17岁学高二的课程、18岁学高三的课程。”林勤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对每个学生不同学科的水平进行鉴别,以学生学业水平与发展状况来安排课程。”

比如说,一名16岁的学生,可以学习高一的数学、高二的语文、高三的英语,实现个性化的“走班制”。

此外,在教学流程上,人工智能也将发挥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老师从头讲到尾,未来在智能化平台的支持下,则是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独立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学习相结合。

“AI+医疗”AI精准预约让病重患者挂上专家号

急需专家诊疗的病人挂不上号,专家门诊难看到疑难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市民,也困扰着医院和医生。

不过,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些难题正在被人工智能一一化解。

作为全国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这里的专家号常常“一号难求”。但据医生反映,很多挂到专家号的患者其实并不需要看专家,而一些重病、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却挂不上号。

“能否在病人挂号前分析病人病情,为其匹配相应专家,避免号源‘浪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说,基于这样的思考,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出“精准预约”的预约挂号模式。

在该模式下,患者按照平台要求实名上传病史资料,AI引擎通过计算分析判断患者病情,并将专家号匹配给病情重、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同时智能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就医路径引导。

例如,通过分析病史资料,初步判断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会比单纯想要做甲状腺体检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头颈外科的专家号,同时系统还会为不符合专家门诊条件的患者提供最适合的就医路径,从而提升专家号的利用效率。

目前,医院精准预约服务已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试点了一年多时间,目前已覆盖甲状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15种常见肿瘤疾病。

从去年3月到今年6月,该院共有11个外科科室、83位医生,每周共计875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

仅2019年上半年,该项智能服务就为超过11万患者提供服务,为超过16000名患者提供专家号源,还有效打击了“号贩子”现象。

AI辅助诊断让影像阅片更简单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AI也已经成为了医生的“好帮手”。

以往需要十多分钟甚至30多分钟才能完成阅片,现在通过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一键点击,几秒钟内就可以看到系统检测出的可疑病灶。

以肺结节检测为例,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可以快速找出所有结节位置,同时对其恶性程度进行判定,还可和之前的影像进行对比。

“结节问题给放射科医生带来的压力太大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汤光宇介绍说,“因为有肺结节的人太多,有的一个肺里还有很多结节。这种情况下,医生最担心的就是漏看。即使95%的结节都没有问题,但漏了一个可能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而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客观、统一的阅片标准,可以缩短阅片时间,提高正确率。不过,在一年多的使用过程中,汤光宇也发现,目前的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

“辅助系统就像一个‘筛子’,现在的筛孔太密太小了,这样不会存在漏诊的问题,但容易将其他一些正常情况误判为结节,比如说讲血管分叉误认为结节,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甄别。如何放宽‘筛孔’,同时又不漏诊,这是需要继续探索的,目前系统也在不断更新。”

“AI+园区”来AI体验中心感受未来生活

今年1月,张江人工智能岛正式“开岛”,这里的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情况如何呢?

记者走访发现,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不少智能应用已经在园区内开始“工作”了。

空中,全天候智能无人机正在巡检;水下,机器人正将拍摄到的画面传回AI指挥中心;地面上,安防机器人正在园区内来回检查是否有可疑人员……

据介绍,这里的智慧安防建设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摄像头识别、GPS、GIS等技术,整合智能岛日常进出入安全管控和岛内重点公共区域、写字楼内部公共安全信息资源,通过部署人脸识别监控摄像头、人脸识别门禁、安防机器人、智能访客管理系统等智能安全感知设备,把人工智能岛园区的安保从“事后调查”升级为“事先预测”。

在张江人工智能岛AI体验中心内,还展示了AI+家居、AI+校园、AI+医疗、AI+智能制造、AI+安防、AI+交通、AI+园区管理共七大类人工智能体验场景。

在AI+家居场景下,智能冰箱会对冰箱内各类食物的保质期进行提醒,燃气灶过热情况下会自动关闭,呼叫智能管家便可立即获取今日着装推荐等。

在AI+校园场景下,云从科技的智慧课堂管理系统可以检测到课人数和缺课人员,同时还可对学生的专注力进行评级。

在AI+园区管理场景下,将垃圾投入智能分拣垃圾桶内,垃圾桶便会自动检测这是什么类型的垃圾,同时通过翻转设置将其投入相应垃圾桶内。

未来,张江将以人工智能岛为主轴,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加快在张江中区集聚,将技术和应用扩散至整个科学城,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有望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张江的数字产业规模由当前的2000亿元攀升至3000亿元。

为AI发展提供“全球竞技场”

据相关报告显示,全国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尤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话语权。

现阶段,应用场景成为上海AI发展的重要决胜场。当下,上海正以开放的姿态和极大的诚意,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应用场景。

去年12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首批入选的12家试点场景,将以1年为周期开展建设工作。

7月2日,上海第二批28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发布,继续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欢迎全球人工智能优质场景解决方案。

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60个AI深度应用场景、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据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上海将从产业布局、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生态营造等方面继续发力,对标国际顶尖水准,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品牌,放大溢出效应。

在产业方面,将重点发展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软件等领域,继续吸引中外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加大对本地高成长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生态,构筑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竞赛AI“世界比武场”。

返回顶部